2020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: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、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紧紧围绕市委、市政府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新发展理念,大力提质增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,认真贯彻“以收定支”原则,更加注重支出结构调整,真正过紧日子,全面保障“三保”支出,促进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,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,推动高质量发展;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,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,提升财政服务保障水平。
一、多措并举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。一是强化财政收入预期管理,完善收入征管机制,加强对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和政策帮扶,提升税源增长潜力。二是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,落实好各项产业扶持政策,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,促进总部经济、平台经济加快发展。三是发挥投资对税收的拉动作用,积极盘活国有资产资源,促进财政收入有质量、可持续。
二、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真正过紧日子。一是厉行勤俭节约,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,严控“三公”经费预算,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,把钱用在刀刃上。二是保障刚性支出,加强财政资金统筹,优先安排“三保”和脱贫攻坚等支出。三是硬化预算约束,坚持先有预算、后有支出,严格执行市人代会审查批准的预算,从严控制预算调整,抓好项目预算细化和执行管理。
三、支持创新驱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一是综合运用财政奖补、贴息、产业基金等政策工具,支持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,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。支持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、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,对接合肥、南京都市圈,促进开放发展。二是统筹安排“三重一创”、工业强市等资金,发挥引导示范效应,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和驻蚌单位发展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,促进创新发展。三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,防范化解债务风险,积极争取债券额度,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。
四、聚焦民生短板推进社会事业建设。一是进一步强化财政投入保障,加强涉农资金整合,支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,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促进协调发展。二是落实生态环保财政扶持政策,明确分级保障责任,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,支持打好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促进绿色发展。三是继续组织实施33项民生工程,加快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,落实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,促进共享发展。
五、深化重点改革提升财政治理能力。一是推进预算管理改革,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,强化预算执行,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,注重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。二是密切关注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、国家消费税改革动向,加强政策研究分析,积极争取我市改革利益。稳步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。三是加强国企国资管理,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,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。